可以用来写写课程论文
国小城镇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但这并不能否认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必然选择。世界城市化的历程和趋势表现为集中性城市化和分散性城市化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紧密相联,在城市化的初、中期表现为集中性,后期则以分散为主流,由集中到分散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可见,发展小城镇已成为各国城市化的主流和必然趋势。
此外,将发展小城镇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心,还因为:
其一,小城镇具有较强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我国现有45462个乡镇,其中有建制镇19060个;在建制镇中有2126个是县或县级市的城关镇。如果我们经过5—10年的改革和发展,使现有的2126个县(市)城,平均达到5万人的规模,使16934个建制镇平均达到1万人的规模,使26402个乡政府所在地的人口集聚平均达到0.5万人的规模,那么加上全国231个省地级城市的城市人口,则将有6亿多城镇居民,约占2010年总人口的45%,相当于1995年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我们先通过改革和规划把小城镇发展起来,把1.5亿—2亿农民转移到镇上来从事第二、三产业,仅此一项就能使留在农村的农民的收入增加20%~30%,这盘棋就活了[4]。
其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比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更具规模效应,可以缓解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分散投资的低效益。目前我国已经具备相应的财政实力以支持新农村建设,但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比,政府财政实力仍显不足。全国有65万个行政村、320多万个自然村,据国家发改委一些专家的推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概需要4万亿元,到2020年,平均每年2700亿元,因此,把村庄一级农民直接可以受益的各种公共设施都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是不现实的。如果将政府财政资金重点投入4万多个乡镇,不仅可以产生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
66
2009
第6期
年
解财政资金的不足。
其三,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小城镇生产、投资和生活环境。这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加快小城镇产业的集中和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从而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这将使小城镇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避免“有城无市”现象发生。
其四,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农村人口的就地转移,缓解大中城市日益沉重的人口压力。农村人口就地转移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兼业农户的产生,降低农户迁入城镇的迁移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大城市病,促进城乡空间和生态和谐发展。
将小城镇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第一步的重心,也并不是以此否认村庄一级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根据我国小康目标,到2020年至少还有6亿人在农村,即使到2050年完全实现现代化,还至少有15%(大约是1.8亿)人口在农村。因此,新农村建设同时也应与小城镇建设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晓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及其政策建议
[J].改革,2006,(1).
2]杜漪.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经济学研究[M].北
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3]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9.
4]陆学艺.农村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关于开展以发展小城镇为中心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的建议[J].中国农村经济,2000,(6).[审稿:张兵]
[编校:姜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