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了社会称许性测量中的归因与否认模型、自我欺骗与印象管理模型,相关的研究分别指出社会称许性既具有特质性又具有情境性。其次综述了计算机呈现的问卷测量与纸笔问卷在社会称许性上的差异;称许性反应对组织心理学中构念间关系的影响――称许性对构念间的关系存在调节
-456-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其中归因在此指个体认领一些有利于自身的称许性特征;否认则是指个体否认一些不利于自身的非称许性特征。Milham将Marlowe-Crowne量表项目中的归因与否认子维度区分出,并发现两个维度与欺骗行为间的相关存在差异[7]。Jacobson 等人(1977)[7]开发出包含更多项目的称许性量表,并区分为归因、否认两个分量表;同时发现分量表分数间的相关低于分量表分数与总量表分数间的相关,由此他们推论分量表测量是社会称许性的不同结构维度。但是分量表间的相关系数进行Spearman-Brown处理后近似等于总量表的信度。另外,Ramanaiah 等人(1980)在平衡了Marlowe-Crowne量表项目的方向性之后发现归因和否认子量表间的相关系数与量表的信度在同一水平[7]。据此Paulhus指出归因与否认是同一构念的等价测量[7]。因此,将归因、否认看作社会称许性的两个子维度是不恰当的。
自我欺骗与印象管理(Self-Deception vs Impression Management)[7],Paulhus(1984)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社会称许性的两个维度分别概括为自我欺骗、印象管理;并在自我欺骗与其他欺骗性量表基础上开发出称许性平衡量表(BIDR);同时应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社会称许性的两个维度是自我欺骗与印象管理。自我欺骗是指个体认为正确的任何正面的偏差反应;是一种个体对自我信念的自我保护,而非有意识地掩饰[8]。Barrick 和Mount (1996)指出对自我欺骗的测量反映出个体在自我表现过程中的一种正向偏差、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调整;在此维度上得分高的个体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的控制观念、在记忆判断方面过分自信,声称对事实上不存在的产品更为熟知[9]。Gur和Sackeim (1979) 应用实验证明了判断自我欺骗存在的4个充要条件:个体持有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同时存在;个体并不知晓其中一个观点的存在;这一观点的不知晓性可以被激发[10]。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印象而在测验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掩饰,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对他人的欺骗性反应[8];测量中其与传统的测谎量表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后续研究表明,Paulhus的自我欺骗和印象管理量表在许多反应偏差(response distortion)量表上具有较强的区分效度[9]。
由此可见,社会称许性由自我欺骗和印象管理两个不同的维度构成。此外,Paulhus(1984)研究指出在非匿名条件下印象管理分数显著高于匿名条件下的分数[7];Barrick等人(1996)总结指出多数相关研究表明人格测验中应聘者比任职者产生更大的反应偏差(更强的称许性反应)[9];Stark等人(2001)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当诱使被试做出欺骗性反应时被试往往会真的做出欺骗性反应,并且这一观点被广为接受[11];据此可知,社会称许性受测验情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情境性。
2 测验方式对社会称许性的影响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测验越来越普及,在临床领域计算机化的人格测评与诊断越来越常见,计算机化的选拔与培训系统被更为广泛地应用。那么与纸笔测验相比较,计算机化的测验能否控制社会称许性反应?Lautenschlager等人(1990)以大学生为被试,比较了在计算机呈现条件下与纸笔呈现条件下分别作答的称许性平衡量表(BIDR)分数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自我欺骗与印象管理分数都受到呈现方式的影响,但计算机呈现条件下的印象管理分数更高[12]。Booth-Kewley等人(1992)以美国海军新兵为被试,应用与Lautenschlager等人的研究相同的设计,比较计算机呈现与纸笔呈现的一系列态度测验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