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了社会称许性测量中的归因与否认模型、自我欺骗与印象管理模型,相关的研究分别指出社会称许性既具有特质性又具有情境性。其次综述了计算机呈现的问卷测量与纸笔问卷在社会称许性上的差异;称许性反应对组织心理学中构念间关系的影响――称许性对构念间的关系存在调节
第12卷第3期 工业组织心理学中的社会称许性研究 -457- 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呈现方式间所有测验的分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13]。Mead和Drasgow(1993)认为在认知能力测验中,测验呈现方式会影响测验的等价性但是不会支配测验[14]。Richman等人(1999)根据61个研究进行的元分析指出,在控制相关因素之后,计算机呈现的问卷与纸笔呈现的问卷间在社会称许性反应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计算机呈现条件下的社会称许性测量比纸笔呈现条件下的称许性测量产生更小的偏差,该效应在被试单独进行测验并且可以返回修改条件下更为明显;而其他量表在计算机呈现条件下则具有更大的偏差反应[15]。Dwight等人(2000)在对近200篇研究报告进行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计算机呈现方式下的印象管理测验的分数比纸笔测验方式下的印象管理分数更低(effect size d=-0.08);但相关分析表明计算机呈现对印象管理分数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也就是说,越为近期的研究,该效应越小,甚至不显著;另外,测验方式对自我欺骗分数没有影响[16]。
3 社会称许性对构念测量研究的影响
Stone 等人(1979)在检验成长需求量表(Growth Need Strength, GNS)的汇聚效度时指出,该量表的两个版本的结果与独立测量的社会称许性结果间存在显著的相关,甚至威胁到测量的效度[2]。Arnold和Feldman(1981)[3]比较个体在做出工作选择时对不同工作与组织特征重要性自评所用的不同方法(迫选、排序、赋值、Zedeck法)时发现,与间接方法相比较,越直接或者越透明的方法越容易产生称许性偏差。Ganster 等人(1983)指出如果构念测量量表结果与社会称许性量表结果间存在相关,则可能产生3种效应:调节效应(moderator effects)——社会称许性与自变量或者因变量间可能存在相关也可能不存在相关,但自变量与社会称许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虚报效应(spuriousness effects)——称许性反应使得变量间产生虚假的相关,如当自变量与因变量都与社会称许性存在相关时,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就可能是来自于二者在称许性上的变异;抑制效应(suppression effects)——社会称许性反应对自变量或者因变量的污染,使得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真实相关被掩盖[2]。Zerbe等人(1987)指出组织研究中将社会称许性看作是一种污染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它是否是一种污染取决于社会称许性与研究者理论框架的适合程度;只有当社会称许性与研究的构念间在概念理论上不存在关联的时候,社会称许性反应才是一种污染[4]。
Spector (1987) 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社会称许性与测量的构念之间至多存在微弱的相关;并且即使存在相关,也会由于相关太低而只能产生较小的偏差效应[17]。但是该结论并非建立在全面的文献分析的之上,因而缺乏说服力。Moorman等人(1992)在对33个研究进行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社会称许性与在组织行为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构念(控制点,工作满意度,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组织承诺)间存在相关[18]。Moorman等人认为该结果也缺乏说服力,因为33个研究在社会称许性的概念测量以及社会称许性效应分析方法上存在争议[18]。在此基础上,Moorman等人应用Paulhus开发的社会称许性平衡量表中的印象管理分量表,以及Ganster等人(1983)[2]提出的社会称许性效应分析方法分析社会称许性在组织行为研究中的偏差效应,结果表明印象管理对组织心理研究中常用构念间的关系几乎没有影响[18]。该结论与Ganster等人(1983)[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总之,尽管社会称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