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人为地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画地为牢,企图把学生限制在某个范围内呢?有时,给学生多一些信任、空间、自由,说不定能获得学生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所以,对于学生的一些小打小闹的问题,什么时候该闭闭眼、装点糊涂,什么时候该睁大眼睛,用脑子把事情分个清楚,这是很重要的。
有这样一个教育案例:有暗探来告诉我说,近段时间班上的电脑经常有学生用来打游戏、看视频、搜图片、上QQ等。当我问到是谁爱动教室的电脑时,暗探沉默不语,很显然是怕得罪同学,不想说,我也就不再追问了。
收到孩子的汇报,我并没有马上跑到教室大发雷霆、步步紧逼,而是在一节语文课课前准备时提前让科代表打开了电脑,并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后门偷窥教室里的动静。奇怪的是,并没有一个孩子去玩电脑。看来想要抓现行是不可能的了,只能迂回包抄了。我于是进了教室,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怎么没人动电脑呢?小手手不痒痒呀?说完后,停顿一下,紧接着把估计可能会上网的同学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然后调侃说扈航,手不痒痒吗?叶嵘鑫,你呢?点到名的孩子都极力否认。我告诉孩子们说:手痒痒时一定记得告诉老师,老师一定开绿灯的。然后不再深究,开始上课了。
当天中午两点过,孩子们都在准备下午的课,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有个叫冯火生的孩子哭泣着走进办公室,断断续续好不容易说完了事情的经过:周末托管时,翻进教室偷偷上过网我听后很是震惊,他若不说这事儿,谁都会不知道的!震惊之余,我努力让自己平静,并马上做出决定,顺着孩子的话题说下去,确切地说是编下去。我非常高兴地说:你终于有勇气来告诉老师了,其实老师早就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