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物体内的元素约有:70多种
2、必需元素标准:必需性、专一性、直接性。
确定方法:溶液培养法
3、必需元素的一般生理作用: 组成成分、调节者、起电化学作用
4、植物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的方式
被动吸收: 离子顺化学势梯度(浓度梯度、电位梯度)
跨膜转运,不消耗能量
主动吸收: 利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而逆化学势梯度吸收矿质元素
胞饮作用:通过膜的内折而将附于膜上的物质转移到细胞内的过程
选择性地吸收所需的矿质元素
主动吸收的特点: (1)消耗代谢能; (2)有选择性; (3)逆浓度梯度
5、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1)区域性:根尖部位,主要在根毛区
2)吸水与吸肥之间的关系:既相关又独立(吸水主要是被动,吸肥主要是主动)
3)吸收矿质具有选择性: 生理酸性盐:如(NH4)2SO4,根系吸收NH4+>SO42-, 使根
H+和SO42-增多,pH降低。
生理碱性盐:NaNO3和Ca(NO3)2,OH-增加,pH升高
生理中性盐:NH4NO3, pH变化小。
6、单盐毒害和离子拮抗
. 单盐毒害: 将植物培养在单盐溶液中所引起的毒害现象。
.离子对抗或离子颉颃: 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其它盐类,单盐毒害被减轻或消除的现象。
7、离子进入根系内部的方式: 共质体和质外体途径
8、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1)离子被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交换吸附
2)根表面吸附的离子进入根部内部: 可通过共质体和质外体途径进入根内部。
9、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条件
土壤温度—高温低温均抑制
土壤通气状况—O2充足,有利吸收
土壤溶液浓度—越高吸收越快,但有极限
土壤溶液的pH(最适pH为5.5-6.5):影响细胞蛋白质的带电性,影响矿物质的溶解性,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如Br、I对Cl有竞争
相互促进:如P可促进N、K的吸收
10、根外营养: 植物地上部分对矿物质的吸收,又称叶面施肥或根外施肥。( P94)
11、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配
可再利用元素:能够参与矿质离子循环利用的元素。
可再利用元素优先分配至代谢旺盛的部位。如:N、P、K、Mg
特点:缺素症首先发生在老叶
不可再利用元素:不能够参与矿质离子循环利用的元素。
不可再利用元素被分配至植物所需部位后即被固定。如:Ca、Fe、S、Mn、B . 特点:缺素症首先发生在嫩叶
12、合理施肥与作物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