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想】
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牢牢抓住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本课以“人口合理容量”为突破口让学生构建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学情分析】
本教材内容对于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说难度不大,所以本节教学主要考虑针对高中学生以问题形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以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看待问题的角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一是“人口爆炸”的现实。二是环境的限制性,着重分析土地、矿产、水资源以及环境对人口的制约。三是人口的合理容量,介绍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人口容量的特点。
【课程标准】: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两重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举例说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说出这两个概念的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讨论我国东西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
2、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3、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事例说明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以及探讨研究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消费观、环境观、发展观看待问题。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关心、反思自己所在区域的生活、生产状况,知道一个公民对发展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及其估计;
2、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含义上的区别;
【教学难点】
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探究法、小组辩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 入】在屏幕上投影出漫画“给我留一口”以及图片“中国十亿人口年表”
【读图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什么问题?世界人口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投影展示】“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文字资料。
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指出人口繁殖力与土地提供给人类生活资料的能力相比,是无限大的。人类将按等比数列增加1,2,4,8……而生活资料则按1,2,3,4……等差数列增加。在两个世纪以内,人口对生活资料的比例将会是256比9,在三个世纪以内,将会是4096比13。人口繁殖力与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显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必须使其结构趋于平衡。
问题: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荒谬至极,毫无意义;观点二:值得关注。你赞成哪一观点?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认真记录,然后各组代表按正反方辩论式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辩证的看待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学说中关于人口过度增长导致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是正确的,但是他没有考虑到人和动物不同,人是有智慧的生物,所以人类的增长曲线并不会一直呈等比数列无限的增长,再者人是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生活资料的增长并不是呈等差数列,一次大的科学技术的飞跃使人们获得的生活资料的增加可能是难以估计的。
【投影展示】一系列表明资源是有限的图片。
【教师评点】人类生活的地球,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因此,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那么什么是环境承载力?
【投影展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案例分析】如果人类的人口增长不考虑环境承载力,会有什么后果呢?阅读复活节岛的悲剧一文,我们从中能吸取到什么教训?
复活节岛的悲剧
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在南纬28°和西经108°交会点附近,面积约l17平方千米,它离南美大陆智利约3000千米,离太平洋上其它岛屿距离也很远,所以它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
早期拉帕努伊人发现的这是一块物产丰富的丰饶的土地。他们的人口在岛屿上快速地增长,在大约1680年人口膨胀到了大约8千到2万人。但是这个岛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 …… 此处隐藏:172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