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4.使学生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明确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读图分析对比,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理解对某一国家(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结果为什么会出现多种数值,以及这些数值甚至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的原因。
3.结合中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大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具体实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理解。
3.由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认识我国人
口政策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三、教学方法
综合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和归纳推理法
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进程 教师安排 学生活动 设计目标 导入课堂 介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13.4亿,全球人口大于70亿。
提问:这么多人地球养活得了吗? 记住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学生提高对时事的关注度 新课讲解
人口容量
1. 环境人口容量及其制约因素、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
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正相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负相关
活动
讨论
过渡:
合理人口容量
案例分析 指导: [读图思考]读课本12页“木桶效应” 图,提问:(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何影响?
以美国和中国为例分析在不同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相同么? 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问: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环境人口容量能否确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其发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对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放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科技、消费等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正确性和控制人口对世界人口发展所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正确性。
2、教学难点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理解人类要在世界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需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三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为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区域地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前两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变化的基本过程之后,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这两个问题的精确答案。但是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教材最后安排了一个“活动”意在使学生领悟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 …… 此处隐藏:146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