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题二:对于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有乐观者、悲观者及介于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的.三种观点,你赞同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通过两个讨论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并且让学生自主地掌握了环境人口容量制约因素的分析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只是进行简单地引导和点评,最后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通过这堂课,我学会了很多,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思维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为我的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
星期二,我在高一5班上了《人口的合理容量》,在备课时,我主要以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为主线,重点放在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难点注重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教学中,结合一些夸张的漫画,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第一:对于高一教材不是很熟悉,对于教材中提到的某些细节讲解没有到位,如人口合理容量中的`意义中应该更多的讲解如何建立公平的秩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过多的是本人总结,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
第二:由于本学年刚刚参加高中地理的教学工作,板书缺乏美体性,语言的精炼性欠佳,知识的总结性不强并出现了一些口误,普通话也不是特别标准。
第三:偶尔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影响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课程评价:自我感觉上课的效果和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但是在让学生展示的时候,不能让每一个学生有充分展示的时间。以致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欠佳。如果再重上这次课,我将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究和练习时间,使他们的学习效果更佳。
《人口的合理容量》评课稿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比如: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之间”。
2、学生讨论分组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