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编制问题:
——某县有编制600多个科级职位 ,但有一任县委领导在13个月中竟提拔了900名科级干部。典型的“十牧九羊”(“三光政策”)。
——当然有的领导是为了考虑部门利益(编制多、分母大),或者关心属下,或者平衡关系。作为公务人员,大量的各级领导和公务员整天把心事放在会议或者个人问题(升迁或与个人有关的利益、关系上占90%,工作和学习占10%)。
——政府编制方面还不如古代和以前。《唐律典》规定,如超编1人,领导必须被棒打一百,超编3人,被棒打两百,超编10人,则被罚入狱两年;20世纪50年代,当时还有《政务院及所属各机关组织通则》、《各省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大城市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县人民政府组织通则》、《乡人民政府组织通则》。 ——根据《地方组织法》,设立、增加、减少或合并省级政府厅局委等工作部门,须由本级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
——现在省级120多个部门,县70多个部门,乡镇由10几个到20多个不等。
——现在政府的机构名称更是光怪陆离。除了上下对口都设置外,基本上是出现一个问题设置一个机构,更有甚者是一个口号就是一个机构。如有些地方抓“改善投资环境、树立新形象”,就成立“形象办”;有的地方提出“加强干群鱼水关系工作”,就设置“鱼水办”;有的地方提出“要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就出现了“带感办”。有了这些机构,增人、配车、甚至建房等事情就有了,有了这么一批人,他们就要抓所谓的“工作”,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存在。
官民比例问题(吃皇粮):
西汉时期,1/7945;隋朝1/3685;唐高宗1/3927;元成宗1/2613;明太祖1/2299;清康熙1/911;1949年,1/297;1978年,1/50;1998年,1/28;到2004年底是1/26。
三、当前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的努力方向与相应机制
(一)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转变观念、塑造现代政府理念
(二)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质:公共政策突出公共利益
(三)政府管理创新的重点: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四)政府管理创新的难点:调整政府权力配置结构;
(五)政府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完善政府运行机制,实现政府运作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政府改革一直伴随着我国改革的全过程。 但从改革进程看,政府改革进程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这表现为:
——改革滞后于开放;
——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
——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现时代中国政府面临的种种挑战与问题,既凸显了传统政府体制的失效,也有时代背景提出的新要求,因而必须通过体制变革与体制创新的方式加以解决和应对。
政府体制创新的发展基本方向是建立公共行政体制。它是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需求,
——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趋势,
——最终体现为人民服务、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服务型政府体制。
(一)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转变观念、塑造现代政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