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革命历史中的亲缘关系:欧阳山《三家巷》。这部小说讲述上世纪20年代的广州发生的故事,反映了家庭与邻里的传统关系在大革命动荡年代经历的冲击与变故。小说通过周炳个人的生活史来呈
现革命史,这使个人的情感从革命历史背景中透示出来,而且也使历史化的叙事具有了个性化的特征。 小说侧重日常生活情景和亲友、恋人之间纠葛的描述,重视社会风俗的细致描写,以及周炳、陈文婷等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状态的描写,这在当时小说的批评者看来,是以生活风俗画冲淡了革命气氛,粉饰了残酷激烈的阶级斗争现实。即使是为小说辩护的论者,也指出这种描述方式对反映整个阶级斗争形势和面貌所存在的不足,指出作家对周炳的弱点的“批判”不够,对他与诸多女性关系的描写格调不高。这里,涉及的是“革命小说”与过去的“言情小说”的关系问题。提出的正是“言情小说”在当代的合法性和可能性的问题。
《三家巷》的作者当然是要严肃地讲述,也多少明白“才子佳人”和他们的爱情,在现代革命小说中,既不应占有太多篇幅,也不具独立的性质——只有作为对“革命”的或正或反的证明才能存在。但情爱的纠葛可能展示的细腻、曲折,加上中国言情小说“传统”所提供的强大的艺术经验,在写作中显然成为更具生命力的东西,而在具体的描述中,有时反而会衬托所着力的“革命”的干枯和简陋。
(3)革命历史的情感建构:杨沫《青春之歌》。小说讲述了大革命时代一个女知识青年经过个人的情感波折,生活的徘徊与选择,最终投身革命的经历,这是一个关于知识分子成长的故事。小说的重点在于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惟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引领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争,即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到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革命事业中去,他的生命的价值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但令人惊异的是,革命与爱欲在小说的叙事中构成了一种反复缠绕的关系,并以二者之间构成的张力来推动这一主题的展开。小说奇怪地写到林道静与卢嘉川以及江华之间的暧昧关系,这使小说陷入了革命与爱欲的矛盾叙事,在每一个革命的进程中,在林道静的思想转变过程中,革命与爱欲都是双管齐下,从而促使林道静走上革命的道路。
这部小说的显性主题是在表现一个女性的知识分子接受革命真理,抛弃家庭的束缚,走上革命的道路。但革命与爱欲的纠缠,也表现了一个女性在走向革命以及革命斗争中的那种个人的真实情感,一种更加完整的个人的生活史。
第三节 都市、工业题材小说概述(3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十七年都市、工业题材小说的发展概况。
二 教学重点:了解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发展和局限。
三 教学难点:了解十七年文化政策对都市、工业题材小说发展的影响。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十七年小说概述中,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体化。各种文学体裁之间,无论是从主题看:歌颂,配合国家突出政治路线,还是从表现手法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表现了很强的趋同性。
因此,从题材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是观察这时期文学的一个视角。题材被赋予不同的含金量,形成一种价值梯度。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成果。周扬做过统计,在文联认可的177部小说中,战争题材占101篇,农村题材41篇,而工业题材只有16篇。
(二)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小说的概念内涵
1:都市小说:以现代都市为描写对象、反映现代人都市意识的小说,都市小说因其在现代都市,在人类特别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而成为一个重要的作品分类概念。
理解都市小说的核心是清楚都市在现代社会人类追求现代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1)这里的都市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为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壮大而出现的现代化人类组织形式。(2)从其诞生和发展的基础看,都市是现代化的集中表现形式,这也是我国为什么一直推行都市化进程的原因。(3)文学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对都市的书写(主要表现为都市小说),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想象共同体的作用。
都市小说是自现代都市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的题材分类概念,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都市小说主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