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
二 教学重点:掌握政治抒情诗的发展及创作情况。
三 教学难点:了解十七年文艺政策对诗歌创作的多方面的影响。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概述(2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17年诗歌的大体概况,和政治抒情诗的发展情况。
二 教学重点:了解政治抒情诗的概况。
三 教学难点:了解17年文艺政策对诗歌创作的多方面的影响。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诗是个人的东西,要求作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考现实生活的洞察力。诗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其社会包容力最小,反映现实生活也更深刻。诗是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文学家在过去被称为诗人,诗同时又是人类情思与思维智慧的火花。但遗憾的是,现代以来诗的身边经常站着两个不怀好意的巨人:一个是政治,一个是金钱。它们导致诗歌的庸俗化,使之成为歌功颂德的谄媚的工具。17年是政治插手诗歌,90年代是金钱影响。中间是80年代诗歌创作少有的闪光阶段,艺术和思想价值很高。
(二):十七年诗歌面临的文学传统及其选择
17年诗歌是20世纪诗歌发展的新阶段,但也继承了前一阶段的诗歌传统。
1:现代诗歌传统
五四是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分水岭,五四以来,主要形成三种诗歌观念和文学传统:(1):强调自我意识,情感表达的诗歌创作模式。包括早期浪漫主义作家郭沫若,新月派,象征派和现代派诗人。(2):强调诗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主要指劳动人民,工农兵的现实生活,要求二者有直接联系。在情感和语言方式上,要求打破个人的狭窄范围,在创作实绩上,表现为左翼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和解放区的诗歌创作。(3):强调诗歌哲思,追求知性感性和诗性的融合。以冯至,穆旦为代表的新诗派,反对诗充当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工具,认为诗是生命的沉潜,反对把诗单纯当作热情宣泄的方式。认为真正的诗应该将对外在生活的观察,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达到主观化,从而体悟更深层次的东西,即“诗性哲学的东西”。这样的诗既有哲学的内涵,也有感性的形式,这是诗的最高形式, 2:诗的路向的选择
49年前后,中国新诗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中国新诗派极有可能成为中国诗歌新的发展道路。但解放区诗歌却成为了17年诗歌继承的主要传统。客观上看,解放区诗歌发展很薄弱,不完全,只是一些改造过的诗歌,其成为17年诗歌的主要传统有以下原因:
(1):40年代社会动荡,社会面临道路的选择,诗必然关注现实生活,通过诗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扩大宣传,放下个人的浅吟低唱,这与抗战初期的标语口号诗一样。一些自由派文人也开始对解放区文学观念感兴趣,如朱自清,冯至。
(2):党的文艺刊物,文学社团的有意提倡。47年出版《新诗歌》,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坚持文艺大众化方向。这些刊物既刊印诗歌,又发表批评,如对诗人穆旦等提出批评,指责他们的资产阶级性质,已经暗示了将来对诗歌走向的要求。50年代《文艺报》开辟“新诗歌的一些问题”的笔谈专栏,进一步确立了解放区的诗歌传统。但是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很单薄,可开列的创作名单少的可怜,诗歌更少。不能提供17年诗歌创作需要借鉴的丰富资源,因此,在建国初,在确立解放区诗歌传统正统地位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五四以来的一些诗歌创作经验。
17年诗人群体的构成。
1:老诗人
(1):“九叶”诗人,定义:“九叶诗派”又称“中国新诗派”,因81年出版的《九叶集》而闻名。但其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40年代,主要作家有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他们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创作上受到西方现代诗歌,英国诗人燕卜逊和美国艾略特及后期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