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21)

时间:2025-07-14   来源:未知    
字号:

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狭义指“抒情性散文”,广义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叙事性的散文。于是散文有了两种发展线索——抒情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

2:两种散文体式的发展状况

20年代主要是抒情性散文繁盛。因为五四的个性解放,和抒情散文的个性自我抒情契合,代表作品有周作人的美文、林语堂的小品文。30年代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叙事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繁盛。集中表现为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兴起。

建国后,由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和个性情感的表达受到贬抑。叙事性散文发展迅速,成为散文创作的主体,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现。

(1)叙事性散文在建国后,50年代初,主要是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从主题和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一是朝鲜战争。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叙事散文的突出创作表现为杂文的兴起和回忆录、史传文学的繁荣。

A:杂文。建国前,在国统区,杂文作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区,特别是建国后,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文艺政策却不允许和批判杂文写作。在百花文学时期和60年代初,党的两次文艺政策调整,杂文两度有限度的复兴。

B:回忆录、史传文学。这类创作是统治者的历史性叙述。如《红旗飘飘》

(2)抒情性散文的两次复兴。

抒情性散文也称为“艺术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所以更具艺术价值。由于建国后重视叙事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忽视个性抒情,因而,这类散文普遍受贬抑,只是在文艺政策松动时才出现。A:百花文学时期。56年作协明确将散文小品和特写分开,承认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独立品格。56年文艺界的一个好现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来。B:60年代初,伴随着文艺的全面调整,散文创作更加成熟,表现为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概念,形成了许多散文作家;散文风格形成,由早期简单抒情转向注意提升作品艺术水准;作品数量多。

17年散文三大家(2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17年散文三大家的创作特点和他们代表的三种散文创作模式。

二 教学重点:掌握17年散文的三种创作模式。

三 教学难点:掌握三种散文创作模式对17年散文创作的影响。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十七年文学时期散文领域形成了由杨朔、刘白羽、秦牧代表的三种散文创作模式,它们一方面推动了散文这意一体裁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散文的发展。了解杨朔、刘白羽、秦牧三位散文大家的创作,有助于增加我们对17年散文发展状况的感性认识。

杨朔

1:生平,山东蓬莱人, 39年在华北根据地做随军记者,发表了反映抗日的《潼关之夜》。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54年后,专注于散文创作和文化外交。

2:代表作品,散文集57年《亚洲日出》,60年《海市》,61年《东风第一枝》64年《生命泉》 作品从内容上分为四类:(1):抗美援朝,《英雄时代》,《万古长青》。(2):祖国新貌,《海市》《茶花赋》。(3):写普通劳动者《雪浪花》,《荔枝蜜》(4):其他题材《印度情思》《樱花雨》。

3:散文特点。(诗体散文)

(1)诗的意境与味道,也被称为“诗化散文”。具体表现在:

A:挖掘生活的诗意,作家认为“我们时代的生活本身是美的,所以作品就是该给人美的享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不满于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注意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诗意。茶花赋-祖国;海市、海市蜃楼-社会主义新渔村;香山红叶-乐观主义精神。

B:诗的意境。杨朔的散文喜欢托物言志,象征求譬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上升为诗的境界。不重写实,重意境营造。

C:诗一般清丽的语言,使散文语言象诗的语言一样富有张力、表现力强,有神韵。

(2独特的杨朔结构,障碍法使用。三段式结构,以小见大。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2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