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1:这些非主流小说普遍受到当时官方文艺机构及其所控制的文艺批评界的批判。
由于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艺术自由和艺术民主丧失,以及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规范,导致当时非主流小说难以容许被存在,必然受到当时的文艺机构的批判。如对反映两种生活模式冲突的《我们夫妇之间》和触及战士私人感情领域的《洼地上的战役》的简单批判。这种批判并非平等的探讨,而是以自己的好恶为判断前提,因此这种批判肯定是错误,不公正的。
2:它们出现在50到70年代,呈现为阶段性分布特点。它们一般产生于文学规范的要求比较松懈,文艺政策比较宽松的时期,如56年前后,双百方针推出时,和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时。
3:在作品样式上,几乎全为短篇。小说多为即时性创作,针对某一社会现象,问题而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短篇能发挥反应迅速的特点。
4:主流小说创作主要依据左翼文学的战争文化传统,非主流主要针对五四启蒙文学传统。尽管他们没有公开声明,甚至也没有主动的意识,但出于对事实真理的尊重,文人的责任和敏感度,“启蒙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基础”仍是“非主流文学”的主要思想特征和创作心理基础。
5:在创作中,既有现代文学以来有历史责任感的老作家,又有具有时代意识的青年作家,以后者为主。
(三):非主流小说出现的原因
1:外因,首先是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导致在某一阶段对文艺的控制减弱,从而在客观上为多样式,多主题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理论界的倡导。建国后,文代会机制,文联,作协等官方文艺机构建立,作家和评论家逐渐丧失了自我表述的机会和能力,其创作和评论根据党的政策、决议、以及文艺组织的决定作出。而在控制松动时期,一批作家评论家不满于文学作品的模式化,公式化,作出的理论批评与倡导,依然触动着当代小说家创作的神经。这类文章有《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的《论文学是人学》。 3:十七年的社会现实和革命文学在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建国后,民族矛盾消失和三大改造完成,阶级矛盾也退居次要地位,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建设中,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出现,引起一些作家的关注。同时,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式对现实矛盾回避,创作中出现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引起作家的不满,导致非主流小说的诞生。
(四):非主流小说创作概况
非主流小说从表面上呈现出正反相对的趋向。
一是加强作品的社会政治干预性,要求作品更多承担揭露时弊,关切现实的责任。它们旨在承担新文学的批判精神和启蒙意识。二是表现文学要求的艺术性,清理身上过重的政治功用负累,在内容上向着被忽视的个人生活和感情空间的开掘。二者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公共生活的弊端和个人生活的缺陷是事情的两面,个人价值的重新发现也正是革新者探索,思考外部世界的思想基础。
1:建国后,文学逐步形成了祖国颂歌和英雄赞歌为基调的文学,这在国家新生的日子里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但颂歌的文学主题也潜藏着一种简单片面的文学主张,即不能写工农兵的缺点,不能揭示人民内部矛盾。一些人将革命现实主义理解为“肯定”的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思想的狭隘逐步形成两个禁区题材上难以揭示人民内部矛盾;人物形象塑造上难以揭示人物复杂的人性内容,人物是单面的,理念化的。
这一文学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敌我矛盾压过人民内部矛盾,所以不能对人民进行指责,对党进行怀疑,只能无条件拥护,度过困难时期再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敌我矛盾阶级矛盾弱化,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政策中的一些弊端凸现出来。八大确立工作重心转移,毛泽东根据形式提出两类矛盾的学说,意味着党开始承认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可能性,从而为干预生活小说的出现提供了合法性。
2:“干预生活”作为创作口号,是在1956年二三月间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上提出的。周扬在谈到党的政策调整时,批判了新中国成立后,创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强调要克服这一问题。同时批判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和“无冲突”论,强调对现实矛盾不能采取回避或旁观的态度,要有政治和艺术上的勇气,敢于表现生活中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