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没有直接提出干预生活的口号,但会上峻青,柳青等围绕周扬的谈话,明确提出这一口号。
3:国际背景:苏联文艺界干预生活口号的提出。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也于56年1月21日联系我国现状进行讨论,《文艺报》提出“学习苏联作家勇于干预生活”的精神。
4:理论上的准备:17年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为感性化的文学也变得有计划,可以控制。现代文学是先有创作实绩,再有理论总结,17年是先有党的批示,讲话,再有理论倡导,再有作品。造成当时小说创作忽视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提倡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因此先要为现实主义正名,这体现在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一文中。该文以“文学的现实主义问题为中心来谈教条主义的束缚”,是理论界对现实主义认识的一个深入。接着《长江文艺》发表《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还有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论争核心是文艺与政治、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即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这几组二元对立的问题,对于左翼以来的文学发展很重要,前者强调文学性,后者强调政治性。不少作品中,文学的政治内容没有通过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体现,其政治倾向性也不是通过作家的审美情感加以展示,必然产生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
以秦兆阳的文章为例:(1):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秦认为:文学的二为方向是一个长久性的总要求,不能只顾眼前的政治,满足于作品的政治宣传品性。应考虑如何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特点,文学艺术不是传声筒。(2):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现实主义是严格的忠实于现实,并艺术的真实的反映现实,反过来影响现实。其思想性和倾向性是存在于他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之中的。图解概念政策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倾向性,不能以类型代替典型,本质代替艺术个性。(3):以“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取代“革命”,避免理解上出现的简单,偏激。
这种理性反思,某种程度上是对五四启蒙现实主义传统的呼应,当然要穿着社会主义的外衣。
5:创作概况,从作品体现的干预精神和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类作品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百花时代,二是60年代初。
(1):56-57年上半年,生活侦察兵式的写作。
《人民文学》56年4月号发表特写《在桥梁工地上》,是第一篇。编者按:“我们期待这样尖锐提出问题,批评性和讽刺性的特写已经很久了,希望这篇《在桥梁工地上》发表后,能够更多的出现这样的作品。”
之后出现一系列这类小说。如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等
这类小说的创作特点是多为青年作家;形式多为特写;批判官僚主义的小说占主要。
意义:这时期出现的干预生活的思潮,反映了文艺工作者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如黄秋耘言“浅薄的乐观主义和冷漠无情的生活态度必须改变,而代之以对人民命运的无比关切”;这类作品发挥了文学的批判功能,冲击了粉饰生活的无冲突论,和对生活进行歌颂的“肯定的现实主义”,增强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深化,和五四现实主义融合。
实质:这些创作矛盾并非指向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相反,他们恰恰证明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小说主题和主流小说主题在终极目的上是一致的,并不是大毒草。也不是社会主义与修正主义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歌颂”与“暴露”关系问题上的一个反复。两者在现实主义文学中本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只要它们立足点一致,就都能推动社会进步。如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是,左倾教条主义将之对立,一方面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是当时敏感的政治环境决定的。两者之间的冲突在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中也出现过。
(2):60年代初的创作:象征性的叙述,寻找历史与当下的契合点。
背景:由于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党和国家开始调整政策,也包括文艺政策的调整。社会矛盾重新尖锐,而国家政策放松,文学的批判精神和自由意志再次萌发,开始了对社会的又一次干预。
特点:以老作家为主,原因是老作家在第一时期保存了实力,而年轻作家多已受到批判。创作方法上,多取材古事影射讽喻现实。创作重心转移,由社会批判转向对自身处境、状况的嗟叹。
代表作品: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等。
第三章 十七年诗歌(4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十七年诗歌的发展概况,掌握17年诗歌的重要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的发展及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