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摄血。
(四)血为气母
血为气的物质基础。
血为气的载体。
大出血 阳气暴脱—气随血脱。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
津液来源于水谷精气。
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化。
(二)气能行津
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水肿:利水为主,佐以调气。
(三)气能摄津
气能固摄汗液、尿液、精液等。
(四)津能载气
津液也是气的载体。
汗出过多 大汗亡阳
气随液脱。
吐泻太过 阳气暴脱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
津血同源,血汗同源。
“夺血者无(不要)汗,夺汗者无血”
“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即:失血过多者,慎用汗法。汗出过多者,慎用温燥、活血、破血之法。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器官的特殊系统。
经:路径 主干 纵行 深部
络:网络 分支 纵横交错 浅表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分为经脉、络脉、经筋、皮部。
十二正经— 人体内规则循行的十二条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以外的八条重要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行分出的十二条重要支脉。
别络: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
络脉 孙络:细小的络脉。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连属组织 经筋—人体筋肉连络、附属于十二经脉的体系。
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
(一)脏为阴,腑为阳
(二)上肢为手经,下肢为足经。
(三)肢体内侧为阴经,外侧为阳经。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上 肢 前缘
中线
后缘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下 肢 前缘
中线
后缘
二、循行和分布规律
(一)走向交接规律
头
手
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腹 足三
阴经
足三阳经
足
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阴经交接于胸腹
阴阳表里交接于手足
(二)体表分布规律
1、四肢部位
见上表。
2、头面部
阳明经:面部、额部。(前)
少阳经:头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