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季炎热多雨,热蒸湿动,湿热弥漫。
暑热:高热,心烦。
挟湿:身重胸闷,呕恶便溏。
4、湿邪
长夏主气,阴雨连绵,湿气最重。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失阳气
阴邪:长夏为至阴
湿为水化
阻遏脾胃气机导致升降运化失常。
脾失健运:纳呆,腹胀。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损伤脾的阳气,导致水湿不运:腹泻,水肿。
(2)湿性重浊
重:湿邪为病,症状具有沉重的特点。
湿阻于头:头重如裹。
湿阻四肢—湿痹(着痹):关节疼痛、沉重。
浊:湿邪为病,导致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在表:肌肤疮疡,流脓淌水。
在下:小便浑浊,下痢脓血,女子带下过多。
(3)湿性粘滞
粘滞:粘腻阻滞。
症状:肌肤粘腻,小便不利,大便不爽。
病程:病程长,缠绵难愈。
5、燥
秋季主气,气候干燥。
温燥:感夏火之余气——初秋。
凉燥:感近冬之寒气——深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干燥: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涩,涩滞:皮肤干涩,毛发不荣。
(2)燥易伤津
肺为娇脏,性喜清润,外燥可通过口鼻直接伤肺。
肺燥失润:干咳少痰,痰少而粘,痰中带血。
6、火邪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炎,炎热:高热,恶热。
上,多见上部症状:如咽喉肿痛。
(2)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迫津外泄:汗大出。
汗出过多 伤津:口渴,尿少,便干。
耗气:倦怠,乏力。
(3)火易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动血—热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发斑等。
(4)火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可聚结于局部,腐肉成脓—疮疡:红、肿、热、痛、脓。
(二)瘟疫邪气
1、瘟疫邪气的概念
瘟疫邪气: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2、瘟疫邪气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重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一气一病,病状相似。
体内入侵,多从口鼻而入。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
(一)七情内伤
1、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2、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不同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不同的脏腑。
不同的情志刺激,
伤及相应的脏腑。
脏腑功能失常,可导致情志异常。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主要影响心、肝、脾三脏。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肝气亢逆 血随气涌:头胀头痛,面红易怒。
血随气逆:呕血,昏厥。
喜则气缓 心气涣散:失神,狂乱。
悲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