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消 肺气耗伤:气短乏力。
思则气结 脾气呆滞:纳呆,腹胀。
惊则气乱:惊慌失措。
恐则气下 肾气不固:二便失禁。
(3)情志变化,影响病情
(二)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
过饥:营养不足,气虚血少,正气虚损,易患它病。
过饱 成人:肠胃损伤,消化不良。
小儿可成疳积:手足心热,面黄肌瘦,大便不调。
2、饮食不洁
肠胃疾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寄生虫:蛔虫、蛲虫、绦虫等。
食物中毒:高热、呕吐等。
3、饮食偏嗜
偏寒偏热 偏寒:损伤脾阳。
偏热:导致胃热。
偏嗜肥甘:湿热内生。
偏嗜五味:五味分属五脏,久食可导致脏腑功能失
衡、营养失调。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损伤筋骨,骨质增生,腰肌劳损。
劳神过度:损伤心脾,心血虚耗,脾失健运。
房劳过度:损伤肾精,早衰,生殖机能障碍。
2、过逸
脏腑虚弱:气血不畅,动则心慌,气短,汗出。
三、病理产物形成的致病因素
(一)痰饮
1、痰饮的概念
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有形之痰:有形质可见,如咯吐之痰。
无形之痰:无形质可见,但有痰的症状和体征,如痰迷心窍之痰。
2、痰饮的形成
肺失宣降,水道失于通调。
脾失健运,水湿不运。
肾失气化,水津不布。
膀胱气化不利。
三焦水道不畅。
3、痰饮的病机特点
阻碍气血的运行。
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病程长,缠绵难愈。
4、常见痰饮病证
(1)常见痰的病证
痰阻于肺:咳喘吐痰。
痰迷心窍:神昏,痴呆,举止失常。
痰火扰心:狂躁。
痰浊阻滞心脉:胸闷,心痛。
痰浊上犯于心头:眩晕,昏冒。
痰气凝结咽喉:咽部异物感—梅核气。
痰在经络筋骨:瘰疬,痰核,阴疽流注,半身不遂。
(2)饮的常见病
悬饮:饮停胸胁,咳唾引痛。如结核性胸膜炎。
支饮:饮停胸膈,咳喘倚息,不能平卧。
痰饮:饮停胃肠,肠鸣漉漉。
溢饮:饮泛肌肤,皮肤水肿。
(二)瘀血
1、瘀血的概念
瘀血,指血液运行障碍或离经之血未散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阻于经脉内:血液运行障碍
瘀阻于经脉外:离经之血未散
2、瘀血的病因(久
病从瘀)
气虚 心气虚 心血淤阻
脾气虚 脾不统血
气滞
血寒
血热 血热津伤 津少血变粘稠
热迫血妄行 血液离经
3、淤血病发的共性特点
疼痛:刺痛(胀痛为气滞引起),位置固定、拒按、昼轻夜重。
肿块:固定不移,癥积(瘕聚为气滞引起),如子宫积瘤、肝脾肿大。
出血